提到中国历代王朝的农民起义,最令人铭记的几次无疑是秦朝的陈胜吴广起义、唐朝的黄巢起义、清朝的太平天国运动,以及明朝的李自成和张献忠起义。特别是李自成和张献忠的农民起义,几乎直接加速了明朝的灭亡,并为清朝顺利入关提供了机会。
这两股农民起义军的势力庞大,每当攻占一座城市,屠杀和抢掠的场面便屡见不鲜。尤其是关于张献忠屠杀的故事,常常成为流传最广的历史记忆。那么,张献忠真的是在四川地区进行过大规模的屠杀吗?这一点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。
明朝末年,由于政府腐败、土地兼并严重,贫苦百姓受到地主和官绅的压迫,生活困苦。许多农民因贫困而沦为流民,四处奔逃。明末的流民数量达到数百万,而李自成和张献忠则积极招募这些流民,形成了庞大的农民起义军。由于他们对明朝腐败政权积怨已久,攻占城市后往往会对官员和富人展开残酷的屠杀,而对普通百姓则尽量避免伤害。
展开剩余77%这些官员和地主为什么成为起义军屠杀的目标呢?主要是因为他们几乎掌控了地方的土地和财富。明朝末年,许多王爷和官员的财富来自国家拨款,然而他们为了多享受这一特权,不仅大量生育,还通过兼并土地来扩大自己的势力。同时,政府官员的工资极为低微,为了生存,他们普遍采取了贪污、敲诈百姓的手段。这样一来,每当农民起义军攻城,便优先斩杀这些官员和富绅,将他们的财产充公。
例如,李自成攻占洛阳后,就将明朝万历皇帝最宠爱之子福王朱常洵的财富全部据为己有,并且将朱常洵和梅花鹿一同下锅炖煮,宴请部下。而张献忠的做法则与李自成类似,进城后也会先屠杀官绅和王爷。尤其是当他攻占重庆时,张献忠对当地的官员、王族进行了大规模的处决。
然而,关于张献忠屠杀重庆全城百姓的记载,并不完全可信。根据《明季南略》的说法,“城中百万生灵,无一逃者”,但这一说法显然夸大了事实。根据其他史料记载,张献忠的屠杀对象主要集中在官员和富绅阶层,百姓则并未受到大规模伤害。张献忠的部下孙可望曾说过:“若再屠戮百姓,我们的力量将无法壮大。”可见,农民起义军的战略并非通过屠杀百姓,而是通过给百姓分配土地和财富来争取他们的支持。
李自成和张献忠虽然同为农民起义领袖,但两人并不和睦。为了争夺更多的地盘,张献忠选择南下巴蜀,计划在重庆站稳脚跟。然而,重庆是一座以险峻山地著称的城市,地理环境对张献忠的进攻造成了很大的困扰。此外,重庆当地还有一支强大的明军驻守——曾在万历年间平定叛乱的白杆兵。这支明军看似强大,但内部分裂严重,张献忠巧妙地利用了离间计,成功使明军将领相互猜疑、互不信任,并在关键时刻选择袖手旁观。最终,张献忠成功击溃了五千名精锐明军。
战斗的过程中,明军败局已定,三万精锐几乎全军覆没。而此时重庆的守军仅剩三万余人。张献忠攻占重庆后,许多官员纷纷伪装成百姓,企图躲过劫难。然而,百姓一眼就能识破这些假扮的官员,并将他们交给了张献忠。张献忠对这些腐败的官员恨之入骨,因为正是他们压迫百姓,才使得百姓走上反叛之路。
张献忠将这些贪官聚集在一起,准备当众处决。在面对张献忠的斥责时,重庆的最高官员陈士奇早已吓得失去了反抗之力。张献忠公开宣读了陈士奇的罪行后,立即对其执行极刑。在这个过程中,其他官员虽然心生恐惧,但没有一个敢开口求情。当张献忠准备杀掉瑞王时,天色突然阴沉,张献忠怒不可遏地说:“我杀这些奸臣与你老天有何干系?”没过多久,天气又恢复晴朗,张献忠下令将瑞王处死。
瑞王和陈士奇被处决后,其他官员自然没有活路,纷纷被杀。至于重庆的守军,张献忠并没有直接杀害他们,而是命令将他们的右手砍掉,防止他们日后重返战场,成为地主的打手。
张献忠并未对百姓进行大规模屠杀,因为他清楚,自己的目标不仅是财富,更是通过稳定统治来确保地区的长期发展。如果他将所有人杀光,那他所统治的地区将毫无意义。实际上,许多关于张献忠屠城的记载都是夸张和虚构的,张献忠并不是一个土匪,他建立的是以川蜀为根基的割据政权。张献忠的目标是通过分配土地来赢得民心,并与地方的地主和腐败的官员展开斗争。
对于那些曾经压迫百姓的地主和官员,张献忠采取了极端的报复手段,俘虏后大多会处以死刑。而这些行径虽然残暴,却赢得了曾受压迫百姓的支持。总体来看,张献忠的屠杀行为并不针对普通百姓,而更多是针对那些腐败的统治者和不愿臣服的敌对势力。
信源:
中国知网——《张献忠“屠蜀”考辨》 作者:孙柞民
中国知网——《浅谈张献忠》 作者:黎邦正
发布于:天津市